课程思政的边界与融合—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袁殷红)
日期:2020-11-04 15:47:10  发布人:8000000628  浏览量:2940

课程思政的边界与融合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

参加本次课程思政培训,我受益良多。最大的收获是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心理健康课与思政有着亲缘关系,在之前,心理健康是被包括在大思政里的。在刚听说所有课程,包括数学、英语等都要进行课程思政的时候,我心中有很多的问号。听完马教授的讲课后,我发现我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过于狭隘了。任课老师注意整饬自己的仪容仪表,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备课上课,耐心地倾听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等都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

虽然心理健康课与思政有着亲缘关系,但是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要注意课程思政的边界与融合的问题,我先给各位讲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在上课时,经常请假。每次她都是跟不同的班委请假,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请求班委跟老师说一声。时间长了之后,班委和老师都发现有点问题。老师找到学生,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教育,询问她:最近有遇到什么困扰吗?学生说:老师,我没去上课时,其实我什么都没做,我就在宿舍里,躺在床上,我心里不断地想“我是谁?我的父母是谁?我是不是他们亲生的?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原来这跟她的身世有关。这属于自我意识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心理困扰而不是思想的问题。

第二个例子,我们本学期的期末作业是自我分析报告,其中有一个部分是讲述自己的重大生活事件。有很多同学分享了自己小时候被强迫跟亲戚家小孩分享自己心爱之物的伤心往事。时隔多年依然记得那种委屈和无奈。我们老师在选择一些素材的时候要注意心理课的课程属性。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被用来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让。但是在心理课上,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注意案例的心理科学属性。融四岁,能让梨。这个故事可能是真的,但是它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心理行为与年龄相匹配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违背心理发展规律,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后果。只有人讲融四岁,能让梨,没有人告诉孩子孔融后来怎么样了?孔融的人生悲剧和他的人格有一定关系。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设计、内容选取、学生辅导等方面,要谨遵课程属性,要清楚地知道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在哪里。

正是因为有边界,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更加考验老师的专业和智慧。在课程思政建设的研讨过程中,发现我们心理课程团队中的大部分老师都紧密结合了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现实。下面仅以生命教育一节为例谈谈课程与思政是如何紧密融合的?

生命教育一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三重属性,教师选取了抗疫中的三个典型人物:皮肤变黑的医生易凡,牺牲的山东女护士张静静,院士钟南山,分别对应生命存在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呈现的方式是心理学中的经典技术——空椅子,也就是说,内容和方式具有很强的课程属性,同时通过案例的选择又融入了思政元素。

核发: 点击数:2940 收藏本页
分享到